今年以来,市场疲弱,人力、材料等成本不断上涨,银根收缩,以及自上而下的环保整治高压下,企业倒闭、老板跑路等消息频现,龙江家具业或将迎来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考验。
在这里,每天都上演着离开与拥抱的故事。
有的人“走”了,转行做了包租公,有的人“来”了,却依然做着中低端家具厂。
有龙江老牌家具企业负责人说:“龙江家具产业的高速发展期已经告一段落,我们错失了调整的黄金期。”
与此同时,一些老板们并不愿守株待兔,他们想开辟一条互联网经济下的“龙江突围之路”。曾任顺德家具协会会长的陈伟恒与他的朋友们,已经在行动,他们自信且敢于创新:“小米都能做 家居 平台,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做?”
一代人来,一代人去,龙江家具进入内外夹击的阵痛期,谁来“救救”它?
谁走了?本土家具老板纷纷转行
做了30年家具生意的刘健最近有点烦,原以为缩小生产规模及时止损,转身便能安稳地当个包租公,没料到管理商场和公寓令他更“头大”。
在龙江镇,有不少像刘健这样的家具老板。随着材料、工人工资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涨,利润被挤压,加上惨淡的行情,不少本地老板转行做起包租公。
刘健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2007年前后,他推倒占地10多亩的旧厂房,建起6层高适合家具企业使用的现代化厂房,配套货梯、员工宿舍楼、商铺等,光租金每月能有近200万元进账。
同时,他开始逐步缩小生产规模,从最初的拥有沙发、套床等多条生产线,到目前仅生产软体床垫,并将上世纪90年代创办的部分产品品牌转让给新进的合作企业。
对于刘健来说,管理商场和公寓成为他目前主要操心的生意。
“现在本地人做家具厂抵不过外地人的拼劲,最终都要转型。”刘健观察到,他身边90%龙江家具老板都在慢慢转型,有的缩小规模,有的合作生产,剩下的10%则是直接放弃家具实业,转而收租或到外地投资。
刘健坦言,实业是顺德老板的根,是从事其他投资的支柱部分。一方面他不愿意舍弃经营多年的家具生意,一方面也希望从中抽身,投资其他行业。
谁来了?依然是中低端家具厂,质量原地踏步
当许多本土老板纷纷转行之时,龙江迎来了许多后继者。
三联工业区是龙江家具企业密集地,做工程类定制家具的老板黎先(化名)是肇庆人,他和两个老乡的工厂都在这个工业区内。
1995年,黎先高中毕业便进入家具业,从海南到北滘,从技术学徒到销售人员,他最终在龙江一个800平方米的工厂开始他的家具事业。
由于政府政策和生产规模扩大等原因,三年前黎先租下三联工业区内一栋大楼的三层,约4000多平方米,“每月租金加水电费大约十几万元,加上工人工资,每月成本至少要30万元。”
从大楼后楼梯进入,伴随着浓浓的木材味和胶水味,能看到弥漫着粉尘的生产车间。三联工业区每栋楼内一层便是一家企业,这里的老板多为30—40岁,大多来自顺德以外的地区。